傲笑红尘 发表于 2003-5-7 10:46:00

风中之烛

初读《庄子》时,以为它悠然,逍遥,数年以后,才发现它是如此之沉重。在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思想就仿佛一支风中之烛,在挣扎之中苦苦求生、寻觅。
庄周呼唤的是隐,真正摆脱一切,但他并未真正摆脱,他遁入山林也非心甘情愿,就像风中之烛渴望彻底的遮蔽,但一只玻璃杯就会让它缺氧而灭,“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个体的生存都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更何况是个体的精神世界呢?抛是为了不抛,庄子的隐自有他的无奈与痛苦。
庄子不认为人应达到物我而忘,与大道一体的境界,摆脱个人躯体的制约,超越文化施加以人们限制,人应该拓展个体的精神空间,于是有所待之物,即便是高飞万里的鹏也不是他的理想,于是,便有了那个逍遥的自我。
《庄子》的思想是超脱的,但这份超脱只是自我在封建专制主义面前维护个体精神上的生存权力,是自我独立性的表示,超脱只是一个表象,或者说是沉重的另一种形式罢了,这是一种人的自身压抑所造成的深层痛苦,庄子抛下了世俗功名,但并没有抛弃一切,庄子是一个追求个体精神完整的人,在这方面,他自有他的抱负,对吞噬人性的社会,他无力反抗,于是便以文字力图挽救个体的自我。
《庄子》的文笔超逸清新,但这份超脱与旷达背后自有庄周的疲惫与重负,就连那些跳出三界外的出家人,哪个背后没有一段辛酸的故事?出家是一种摆脱,黄灯孤卷下的忘却要以支付人生精致为代价,这亦是一种逃避。细品文字,可以感受滚滚而来的是灵魂的搏斗,飘忽而去的是灵魂的逃逸,起伏跌宕的是灵魂的挣扎;戛然而止的是灵魂的失落……
在寂静的深夜,与庄子一同寻找个人的自我,寻找最深层的精神境界。宇宙寂寞得莫可名状,然而又变化无常,人在这变化中,生还是死,生死与天地并存抑或只是躯壳的毁灭精神独往呢?蝴蝶与庄周幻化,在这宇宙间翩飞,那是追索在梦中显想,庄子在苦苦寻觅着,在万物的变化中如何保存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万物的变化中个体的精神归宿又是什么?他不仅要求肉体的尽其天平,更看重精神的完整。
在这样动荡的世界中,庄子生活得痛苦与无奈,他的心灵深处无时不像咆哮着冲击岩石的大海般翻滚,再读《庄子》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超逸的外表,更是人的心灵深处灵魂的奋力拼搏,无序强权的社会,庄子如风中的蜡烛,单薄脆弱,然而他不愿屈服,他写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但又不仅如此,这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面对动荡的社会寻找自我,寻找人生价值的重要部分。
米歇尔.福柯说过:“写作何为,为爱。”是的,庄子在两千余年前写就的这本书影响过多少年,在今天这个同样无序残酷的社会,庄子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精神花园,让我们在疲惫的身影中能有一片净土,一个自由飞翔的灵魂世界,面对残酷的竞争,个人的爱恨感情已经无足轻重,而人心中的规范、标准也是同样的脆弱,然而回归到书本的世界,挥洒的文字间是一份淡淡的爱,是一份人性的关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中之烛